第一百七十六章新野故人
书迷正在阅读:眉眼风流(np)、深浅【校园】(原名:《小城夏天》)、重生之收藏大玩家、蓝绿之间、遇意绵绵 1V1 H、给大少爷当侍女的日子、夫人被迫觅王侯、唯一(暗恋、久别重逢、先婚后爱)、师姐别这样、H童话
高平城外,良田沃野,阡陌纵横,一条乌水横贯其中,蜿蜒流过。 汉军士卒在良田上辛勤劳作,或沟通水渠,引导乌水流向农田;或在田中播撒粟、黎种,以待八、九月收获,滋补军粮。 一幅农忙之景,迎面而来,全然看不出数日前,这里发生过十万人级别的大战。 诸葛亮与潘浚走于阡陌之中,眺望着田野间忙碌的汉军士卒,时不时向各部将士问好。 诸葛亮手中搓着粟与黍的种子,思索说道:陇凉之地贫瘠,难以种植稻田,唯有冬麦与粱(粟)轮作方可。” 冬小麦顾名思义,越冬之麦,每年九、十两月耕种,次年四、五月收割。 粱又名粟、禾,在小麦进入中国前,粟、黍是北方主粮,后面随着小麦的传播,粟的地位降低,与小麦轮流耕种。基本是每年的五、六月份播种,下半年八、九月收获。 从时间上来看,冬麦与粟、黍耕种、收割时间可以错开,实行轮耕。后面随着玉米的传入北方,粟、黍才被玉米取代,与冬麦轮种。 潘浚一脸笑呵呵地看着田间,说道:“听凉人所言,乌水之地还算是肥沃之地,越是往北,越是荒芜,天气愈发寒冷,雨水也越少,于此地军屯倒是不错。” 诸葛亮应和地点了点头,说道:“往北种黎便可,黎虽亩收少,但却耐旱,四时皆可播种,也可勉强供养大军。届时军中士卒还可放牧牛羊,虽不如南方便利,但可rou粮结合,也是不错。” 潘浚抚须打趣,说道:“上丞相统兵,有当初南阳隆中之风,彼时耕读,此时耕战,耕不离手。” 诸葛亮笑了笑,不可否置,说道:“大汉不似逆魏,我军出征,常因粮草不济而恼,今有闲时,若不耕种一二,全靠益州供给军粮,何其难也。况且此时还有两万余众大军,北入凉州征讨张郃、杨阜,若不能耕种,待时入天寒,则运粮难也!” 潘浚微微颔首,赞同诸葛亮的言论。跟他的表哥蒋琬相比,潘浚历练更多,出仕更早,经历的兵阵也多,特别是在夷陵之战后,降吴又入汉,身份、地位也变得尴尬起来,故在国中,以应和诸葛亮的政策为主,很少有不同见解。 忽然,一名虎贲郎上前,低语说道:“上丞相,有老者求见,其人不肯说姓名,只言乃是新野故人。” “嗯!” 诸葛亮顿时诧异,新野故人,大部分已经病故,少数的故人也都在汉任职,怎么会此时求见呢? “将其带往府衙。” “诺!” 诸葛亮转身离去时,叮嘱说道:“承明,亮先行归府,你且将屯田政务处理下。” “诺!”潘浚应道。 …… 府衙中,熏香袅袅,一把素琴置于案上,四周装饰朴素简约。 一名老者走入屋中,摘下头上的斗笠,时不时观察屋中书籍,等待诸葛亮的到来。跪坐案侧, 未过半响,诸葛亮缓缓而来,身侧数名虎贲郎持剑护卫。 行入屋中,诸葛亮见老者面孔,不由一愣,有些出神。 老者见是诸葛亮,爽朗一笑,说道:“孔明,不认得在下了吗?” 诸葛亮回神,神情微动,嘴唇轻颤,正欲唤出那人姓名,却又迟疑半响,说道:“你等先行退下。” “诺!”虎贲郎关门而出。 待屋中只有二人之时,诸葛亮鼻尖泛酸,唤道:“可是元直兄!” 徐庶点了点头,笑道:“岂可有假,哈哈!” “二十余年未见,孔明兄神采依旧,仍不减当年啊!” 诸葛亮抬手示意,连忙说道:“元直兄,快请入座。” 两人入座,诸葛亮将茶盏推给徐庶,感慨说道:“二十余年未见,不知元直兄过得如何?” 徐庶接过茶盏,有些感慨地说道:“还行,母亲老迈,省去奔走之苦,其他反倒不如在新野时的欢乐。” “元直身处魏国,如何从洛阳而至高平,莫非身怀公务?”诸葛亮好奇地问道。 徐庶摇了摇头,说道:“庶已辞官归隐,此次前来只为见孔明耳。” 闻言,诸葛亮神情惊讶,说道:“此地离洛阳有千里之遥,元直一路前来多有辛劳啊!” 徐庶露出一丝笑意,说道:“庶仕魏多年,还有些许人脉,此次出行跟随曹魏运粮队而来,一路安妥,并无大事发生,况且还有侍从护卫。” 诸葛亮轻抿茶盏,感叹道:“元直兄有心了,当初亮出陇右之时,曾向降官问起元直兄。届时听闻元直兄不过为御史中丞,还感慨元直兄不得重用,逆魏人才辈出。” 徐庶轻笑一声,说道:“自从离开主公,庶入魏任官,却没有往日名利之心,官职大小、爵位高低,人死之后,皆如过往云烟,不再想念。” 诸葛亮沉默半响,缓缓说道:“元直豁达,真有隐士之风,亮是难比之。” 徐庶打量了下诸葛亮,笑道:“非在下豁达,而是在下已无挂念之物,而孔明心中挂念之物甚多,不能离去罢了。” 此言一出,诸葛亮会意一笑,说道:“知亮者,唯元直也!” 徐庶端起茶盏,回忆过往,笑道:“当初孔明耕种于隆中,常以自己之才,比之管仲、乐毅,众人皆不以为然,唯庶与州平(崔钧)信之。二十年后见之,果不其然,治国可比管仲,军略可及乐毅。” 诸葛亮哈哈一笑,不以为然说道:“早年玩笑之语而已。州平多年未有音讯,元直可有消息?” 徐庶叹了口气,说道:“州平、广元(石韬)已逝,公威(孟建)还在,目前担任征东将军,深受魏帝信任。” “故人已逝,我等已不再年轻。不知元直见我之后,接下来有何安排?”诸葛亮问道, 徐庶指了指案上的斗笠,笑道:“归隐山林,寄情于山水之间,不闻世事。” 诸葛亮迟疑半响,说道:“你我与新野之时,曾一起欲共兴汉室,今归隐山野,岂不可惜,不若与亮一同兴复汉室。况且今国家仁德爱民,礼贤下士,其德其能不下先帝,有前汉文帝之风,武帝之略,再兴大汉未可知也!” 说完,诸葛亮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徐庶,徐庶不敢对视,低垂眼眸。 徐庶看着眼前的茶盏,苦笑一声,说道:“昔日庶因母而离主公,乃是因小义而忘大义;曹丕虽是他念,但提拔于庶,乃有恩德,今弃魏而归大汉,世人又如何看待我徐庶乎!” “况且曹丕称帝之时,我徐庶亦有上表奏名,如今归汉,汉士又如何看我。往事已逝,勿念过往,天下英才何其多,不差庶一人。” 诸葛亮叹了口气,说道:“既然如此,亮也不欲勉强,望元直兄一切安好。” 徐庶举茶盏礼敬,说道:“多谢孔明兄!” 一口饮下,放下茶盏,徐庶沉吟半响,说道:“虽然不能为大汉效力,但却可为大汉试言一二,曹魏治政之弊。” “大魏之事,庶为御史中丞,有所知也。大魏冗官颇多,士族横行,官场之中,寒门难行。屯田之制,几近崩溃,持官牛者,官得八分,士得二分;持私牛者,官得七分,士得三分,百姓皆有菜色,人心不安。……” 徐庶轻点桌案,一一分析曹魏国内的弊端,并点名大汉日后可以实行的策略。 “大汉若要争天下,需纳民心,厚待百姓,以为助力。严行官制,纳才华之士入州郡,以治天下。……于上位者,需勤俭,不可挥霍无度,大兴宫殿;于下位者,需勤勉,鼓励耕种,奖赏军战。” “如此以来,汉、魏二国国力此消彼长,大汉一统天下则是不远矣!”徐庶沉声说道。 诸葛亮抚掌大叹,说道:“彩!亮虽有知晓曹魏之弊,但却不如元直讲解之深。亮在此谢过元直。” 徐庶轻声一笑,说道:“庶不过纸上谈兵,具体之事,还望孔明为之。事难至此,大汉若要一统天下,还需更进一步。” 诸葛亮收敛神情,问道:“元直所言极是,敢问元直,如何以治归附魏民?” 徐庶沉吟半响,说道:“孔明不闻高祖入关中所为,废除魏之弊政,施以轻刑,鼓励耕种即可。不过曹魏不同州民,需行不同之法。” 诸葛亮微微颔首,说道:“善,元直乃谋国之言,亮知也!”周府的三国:汉中祖